? ? ? ?中美貿易戰正處于階段性升級狀態,只要美國貿易逆差沒有明顯收窄,貿易戰都將是不可避免的長期擾動因素;尤其是中美沖突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貿易領域,而是向著更加復雜的產業政策等領域延伸。
?
???? 近六年全球出口增速持續下行,外貿擴張接近階段性瓶頸。這一方面源于發達國家制造業“外包”轉“內包”的趨勢變化。另一方面,這也導致全球貿易方式有所改變,其直接影響是全球貿易價值鏈(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參與生產過程,并在不同階段實現價值增值的貿易方式)的更快收縮。第二,一國出口在全球出口中占比一般將經歷觸頂回落的過程,德國與日本的經驗可以佐證。即使沒有中美貿易戰因素,中國也將面臨全球貿易擴張乏力、及中國出口份額下降的雙重壓力,而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則加速了這個過程。
????? 中國經常賬戶順差的收窄甚至轉為逆差,是否意味著對外資依賴度增強?或者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加大?從新興市場和美國的經驗來看,即便在人口和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可能會出現經常項目余額的收窄,但只要市場對中國經濟有足夠的信心,人民幣資產有足夠的吸引力,穩定而持續的外資涌入,仍會對中國經濟發展和人民幣匯率提供足夠的支撐。?
????? 美方列出的500億及2000億美元關稅清單商品中,以中國制造業產品居多,且與“中國制造2025”品類多有重疊。從近三年經驗看,我國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速遠高于制造業整體投資,但2018年前7個月其領先優勢有所收窄。往后看,中美貿易摩擦或將再向制造業升級施壓。?
???? ?恰恰在這方面,日本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在貿易摩擦頻仍的同時,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有益經驗:第一,產業結構主導出口結構,而非相反;第二,貿易摩擦對產業升級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適當措施避免或緩和。因此,“打鐵還需自身硬”,要緩解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沖突帶來的沖擊,中國經濟的轉型,改革紅利的釋放尤其顯得緊迫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