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國的應對策略
(一)選擇替代國
在我國企業遭遇到反傾銷時,企業首要的任務是提供全部的證據,證明自己實現了市場經濟地位和個別對待的條件。對于不能獲得市場經濟地位和個別對待的企業,應密切關注替代國方法的運用,及時向進口國反傾銷機構提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替代國方案。如果有不公正的問題,即申請相關機構予以更正。
(二)申請優先以本國獲得市場經濟待遇的企業作為替代企業
在歐美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反傾銷中,如果有一家中國企業獲得了“市場經濟” 待遇或個別對待,我國其他企業應該要求主管機構用該中國企業產品的正常價值作為其他中國企業的產品正常價值,即優先選擇具有市場經濟特征的本國企業為替代企業,而不是舍近求遠地選擇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的替代企業。因為在眾多的具有市場經濟特征的同類產品企業中,只有本國的企業處于相同或最相似的生存發展環境中,也才是“最具有可替代性”的。
(三)完善企業財會制度
根據歐美的反傾銷案例分析,凡是企業或涉案產品行業的企業機制和財務統計資料能夠符合國際會計準則并通過國際會計事務所審計的,經營銷售價格獲得歐美國家反傾銷當局承認其是符合市場經濟條件的,并且其出口產品價格是直接價格比較時使用的,成功率就大。反之,則最終可能會受制于替代國制度。
(四)尋求反傾銷國國內司法救濟
中國企業認為歐盟的替代國制度實踐缺乏公正性的時候,應首先向歐盟委員會提出抗辯,如果歐盟委員會不改變其做法,中國企業還可上告到歐洲法院。在中美反傾銷案例中也是如此。以濃縮蘋果汁反傾銷調查案為例。2000?年 7?月,煙臺源通水果公司等 9?家國內企業向美國CIT?提起訴訟,就替代國的選擇等問題挑戰 DOC。2002年 6?月 19?日,CIT?裁決支持煙臺源通等企業的訴求,裁定 DOC?最終裁決缺乏充分的法律,同時缺乏案卷證據支持,要求其予以修正。2003?年 11?月 20?日,CIT?審查并肯定了 DOC?的再審裁決,10?家應訴企業中的 6?家獲得零稅率,其余四家的稅率為3.38%,未應訴企業稅率仍然為 51.74%,2004?年 2?月 9?日,DOC?公布了修正結果。而在更多的反傾銷案件中,中國企業礙于各種麻煩,放棄了司法救濟的權利,從而失去了糾正枉法裁判和獲得公正裁決的機會。
(五)發揮商會和行業協會的作用
商會、行業協會作為第三部門組織,應發揮更大的組織、協調和領導作用。根據商務部 2006?年 7?月 14?日公布的《出口產品反傾銷案件應訴規定》,我國進出口商會等行業組織負責反傾銷案件應訴工作的行業協調。在抵制進口國不當行使反傾銷時,上述組織可在談判、協調、訴訟等各方面發揮自身的獨特作用。
(六)積極舉行政府間談判
依據《中國加入世貿議定書》的條款,WTO?成員可以根據國內的標準在期限到來之前提前結束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通過談判等外交方式爭取其他WTO?成員盡早取消中國在其國內反傾銷法律中的非市場經濟地位。自 2004?年4?月,新西蘭與澳大利亞與中國進行關于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自由貿易談判后,距今已有 64?個國家承認了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雖然歐盟和美國等重要的貿易伙伴并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我國所爭取的越來越多的其他成員方認可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歐美的反傾銷政策判斷。
(七)建議修改反傾銷協議
WTO《反傾銷協定》第 2.7?條并沒有對符合國家壟斷貿易和規定產品價格的具體標準作出規定,把判斷一國經濟體制情況的權力交給各個成員國,而各成員國不可避免地根據自己的利益和貿易政策的需要設定判斷標準,并不認真考慮相關國家經濟體制的真實情況,這必然導致認定標準的多元和混亂,造成帶有歧視性的貿易保護壁壘。因此,我國政府應建議將反傾銷調查中的“非市場經濟”問題納入多邊談判范圍之內,以便對歐美等國反傾銷中替代國制度的實施加以規范和約束。
(八)充分運用爭端解決機制
我國政府在處理進口國對我國產品的反傾銷貿易糾紛時,更多地依賴于談判和交涉,而很少運用法律救濟手段。作為 WTO?中一個平等的成員,我國有必要考慮適時利用世貿協議中有關“非違法之訴”的規定申請由WTO?爭端解決機制來解決問題。如對 WTO?特定成員在其國內反傾銷調查中對中國所適用的認定傾銷的特殊方法的合理性提出申訴,或者對美國或歐盟反傾銷調查中違反非歧視性原則的行為提出申訴,或對反傾銷國法律中給予出口國企業申訴時間過短的不合理規定申請糾正,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