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相關成員方在以往 WTO 對我國過渡性審議過程中,對中國反傾銷實踐中BIA 原則適用的質疑和評論
美國、日本等成員多次在 WTO?對中國的過渡性審議相關會議上,對中國反傾銷中的可獲得最佳信息原則及其適用進行提問和評論,這也是 WTO?反傾銷委員會的歷次對中國的過渡性審議會議中備受關注的敏感問題之一。下文將首先對歷次會議上相關成員方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
早在 2002 年第一次過渡性審議過程中,美國以及其他成員方便針對中國政府在反傾銷裁定中是如何適用《反傾銷協定》附件 2?的“可獲得的信息”原則進行了提問。對此,中國政府表示,《反傾銷條例》第 21?條規定: 利害關系方不如實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的,或者沒有在合理時間內提供必要信息的,或者以其他方式嚴重妨礙調查的,商務部可以根據已經獲得的事實和可獲得的最佳信息作出裁定。 該條規定是與《反傾銷協定》第 6.8?條和附件 2?的規定相一致的。此外,中國政府強調,在調查主管機關所發出的調查問卷中,也會在第一部分總體要求和說明中用黑體字說明:“如你公司在規定的期限內不能按照本問卷的要求提供答卷,或沒有提供完整準確的答卷,或者對所提供的信息和材料不允許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予以核查,則商務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的規定,根據已經獲得的事實和可獲得的最佳信息作出裁定?!?該原則也同樣適用于對損害的調查。
在 2003?年第二次過渡性審議過程中,反傾銷委員會對中國的過渡性審議會議之前,某些成員方針對中國政府在銅版紙等反傾銷調查中的實踐提出了一些問題。其中也包括“可獲得的事實”原則的適用問題。對此,中國政府表示在上述調查中,調查主管機關均已發布了立案公告,并且在公告之前均已通知了相關國家(地區)的相關機構。而且,中國政府的相關機關也向所有注冊的應應訴的公司分發了調查問卷,以使其提供信息和證據。在某些案件中,應相關利害關系方的要求還召開了聽證會以使利害關系方能夠進一步地表達其觀點。中國政府認為其做法是與《反傾銷協定》下的義務相一致的。
特別地,在該次審議會議上,日本指出,在某些反傾銷調查中,立案后,中國調查主管機關并沒有對被訴企業進行任何通知,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對這些未被通知的企業適用了“可獲得的事實”。日本表示,根據中方的解釋,調查主管機關沒有直接通知相關利害關系方,而是代之通知了相關部門。日方進一步就中國調查主管機關將立案通知給了哪些相關部門提出了疑問。就此,中方代表在該次會議上表示,實際操作中,中國調查主管機關是在立案公告之前通知被調查國家的外交使團,因此,對于日本來說,在相關反傾銷調查中,調查主管機關所通知的是位于北京的日本大使館。中方認為這種做法也是與《反傾銷協定》第 6.3.1條的規定相一致的。對于中方的這一回答,日方代表表示,日本政府從未認同過這種做法,并且認為,根據《反傾銷協定》,調查主管機關有義務通知被調查企業。中方就此表示,在實踐中存在困難而且并不認為《反傾銷協定》就此問題有具體的或是非常直接明確的要求。日方進一步闡述表示其所提出的問題針對的不是申請書的提交問題而是立案的通知問題。無論如何,最后日方代表感謝中方代表就此問題的回復并希望中國政府能夠在此方面做出進一步的努力。
2004 年過渡性審議過程中,歐盟、日本等成員方再次針對“可獲得的事實”原則在中國反傾銷實踐中的適用提出了問題。?歐盟注意到中國調查主管機關在實地核查之前將依據“可獲得的事實”采取臨時措施,歐盟希望中國政府就其是如何使用與《反傾銷協定》第 6.8?條相關的“可獲得的事實”原則進行解釋,另外請中國政府也對是否會在采取臨時措施之前進行核查進行解釋。日本方面,其指出在某些反傾銷調查的初裁中,調查主管機關使用了“可獲得的事實”,但是并沒有對其使用了哪些數據,是如何依據這些數據算出傾銷幅度的進行任何解釋。
對此中國政府再次重申了《反傾銷條例》第 21?條的相關規定,表示該規定與WTO《反傾銷協定》附件 2?中的規定相一致。在沒有接受證據或是信息的情況下,調查主管機關將會通知信息提供方并將進行進一步的解釋。至于核查,是為了對提交了的信息或證據核實這些,其是先于還是遲于臨時措施將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
在 2005?年的第四次過渡性審議過程中,日本、歐盟等成員方的矛頭也再次指向了中國反傾銷實踐中“可獲得的事實”原則和“可獲得的最佳信息”原則的適用。其問題也變得更加深入、具體,針對性更強。日本認為,中國調查主管機關在某些調查中的做法違反了《反傾銷協定》第 6.8?條、附件 2?第 5?條以及附件2?第 6?條,認為在“可獲得的事實”原則的適用過程中缺乏透明度,并以核苷酸類食品添加劑案為例。歐盟要求中國對信息不夠理想但仍可使用的情況下的處理方法進行說明,對拒絕所提供的信息而使用“可獲得的最佳信息”的情況進行說明,并對中國政府為了遵守《反傾銷協定》附件 2?做出了哪些努力進行說明。
對這兩方所提出的問題,中國政府進行了概括回答。中國政府表示,利害關系方所提交的答卷如果不完整,主管機關將會對所提交的部分進行考慮是否適格后決定是否予以接受。中國調查主管機關只有在利害關系方提供虛假信息或沒有在合理時間內提供必要的信息,或是嚴重妨礙調查的情況下才會決絕利害關系方答卷中的信息而適用“可獲得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調查主管機關將會通知相關利害關系方并向其書面解釋拒絕所回復信息的原因。即使在使用“可獲得的最佳信息”的情況下,中國調查主管機關也將會嚴格依照中國和WTO?包括附件內的相關規定進行裁決。
但是,歐盟、日本、美國仍進行一步對中國反傾銷實踐內的相關做法進行了指責批評。歐盟表示,中方調查問卷甚至是核查中所要求提供的信息負擔過重。此外,這幾方也稱其注意到在歷次會議上所提出的都是明確具體的問題,但中國政府通常將這些問題整理在一起進行統一的概括回答。雖然會上這幾方稱其已經注意到了中國政府在這一領域所做出的努力并注意到了所取得的進步,稱其并不是在批評中國的做法,但提問上卻是層層發難、緊追不舍。相關成員方對此問題的關注程度也由此可見一斑。